這一切就是那麼的突然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澳門這個地方
然後就好想好想去
當然,日本也是我今年很想去的地方
但是考慮到日幣跟年末價格實在很不美麗
又加上在背包客棧找到一位跟我一樣想去澳門看水舞間的棧友
於是就這樣定行了
來來回回不過就是那一個星期的事
還好澳門很近,請個一天假就好了((反正我也常常請假
景點:九如坊、議事亭前地、聖奧斯定教堂、聖老楞佐教堂、鄭家大屋、新葡京、永利、媽閣廟、澳門旅遊塔
中華航空的報到處實在美麗
整個航廈外觀都在改建中
大致上就是個充滿木紋質感的華麗
you know~
身為一個死宅宅
是絕對不會錯過這種好地方的
什麼免稅店
等回國再逛就好了
很不幸的
我被澳門所謂的大晴天給騙了
他冷的時候還是很冷的
再加上我正好重感冒
所以…我準備的uniqlo外套+長襪還是不夠
友誼大橋(葡萄牙文:Ponte de Amizade),又稱新澳氹大橋,是澳門第二條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的跨海大橋,總長3900米,闊18米
這條橋屬鋼索斜拉吊橋,以柱樑及混凝土塊建成,呈波浪形。友誼大橋是澳門三條澳氹大橋中最長的一條,全長3900米,
包括800米的高架引橋;大橋中段有兩處隆起,頂部離海面大約30米;四條車道全寬15米,兩旁各另設1.5米寬的行人道供維護人員使用[3]。
澳門入口有兩個,分別為友誼大馬路水塘東側和友誼橋大馬路處;而氹仔入口亦有兩個,在北安大馬路和高勵雅馬路[4]。
司機很熱心的介紹各個景點
有稍微繞路,但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左邊是可以搭去HK的船泊處
taxi起跳價是MOP13
多搭也是OK的啦~ 但真的也沒什麼機會搭
公車太方便了
這次住的飯店
一開始是訂利澳
後來想訂hard rock
可是太慢訂了
終於確定機票跟水舞間門票時
利澳跟hard rock什麼都訂不到了
幸好有在agoda訂了這間
雖然一開始對他不抱期望
外觀很鳥,飯店很小
但能訂到就偷笑了
而且有wireless internet for free這點對我真的很大心((大飯店的internet通常要收費或限時40min免費
以及免費提供轉接座、換澳幣等服務
而且而且
沒想到飯店外就有公車站
真是誤打誤撞的好lucky呀!
想到出發前一天,我遇到的種種鳥事(有興趣的人請參考我fb)
到了飯店之後
彷彿過眼雲煙般
另外一提,有smart phone的朋友請在台灣先下載好掌中澳這個很威的軟體
他是我在澳門的小幫手
公車無論怎麼搭都是上車收一次性款
澳門本島內收mop 3.2
往氹仔收mop 4.2
check in好之後先衝去吃飯
九如坊
澳門板樟堂巷3號地下((他們的地下就是GF,一樓的意思
853 2833-1818
營業時間:12:00~23:00(週一公休
一份菜單 一份酒單
我只有點別人推薦的非州雞
馬介球肉球((馬介休是一種用鹽醃製的鱈魚
木槺布甸
雖然這裡不便宜的說((木槺布甸一份要MOP 58
可是環境很美
東西超好吃
可惜我們來的太晚了,沒能點到焗鴨飯
不過這樣吃下來卻還是令人滿足而且值得
我從小就得了一種看到店家外貼徵人啟事就莫名想應徵的怪病
((從12歲起,即便到了現在,我從看中國時報徵人版看到現在的PTT PT版,這個奇怪的毛病只有少數人知道
議事亭前地(葡萄牙語:Largo do Senado)俗稱「噴水池」,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居澳門半島中區,
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
因位處明朝起中國官員以至葡萄牙人議事機構──澳門議事會(即今民政總署大樓)前,
故而得名。議事亭前地為處澳門中心區域,歷來上任的澳門總督,必在此舉行儀式,檢閱駐澳門的海陸軍隊。
1940年,曾豎立一個攻打前山炮台和殺害清朝將士之葡萄牙軍官美士基打銅像,文革期間被華人群眾拉倒,原地則被改建一噴水池至今,俗稱因此而成。
議事亭前地周圍一帶的建築物極富有歐洲特色,不少已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
列入受文物保護之建築物,其門面都不許改動,只可以改動室內架構。九十年代初,
澳葡政府更重金聘請葡萄牙的技師以黑白相間之葡國石舖砌前地及相連街道地面,使之成為帶葡萄牙城市風格的行人專用區,
現除了遊客必到之處外,議事亭前地仍是澳門社區活動的熱門地點,50、60年代也有香港粵語電影以此地取景。
聖奧斯定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Agostinho;俗稱龍嵩廟、龍鬚廟、崗頂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據創建此敎堂的曼里蓋(Frei Francisco Manrique)所載,西班牙的奧斯定會修士在崗頂興建了會院及恩寵之母小堂。
初建時,由於以棕櫚樹葉作頂,風吹時看似龍鬚飄飄,故被稱為龍鬚廟,後被改成龍嵩廟。
1589年敎堂轉屬葡萄牙敎士後,1591年便在現址興建一座供奉聖母的敎堂。1872年,敎堂的主堂和聖器室坍塌,於是教堂在1875年進行重修,遺留至今。
聖老楞佐教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Lourenço),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
在很多年前,風順堂在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的,改稱風順堂意謂順風順水。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多於此教堂祈禱希望得到航海主保的代禱。
聖堂實際建築年份已不可測,但據史料記載,推算出教堂是於1558年至1560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製小教堂。而據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
第一次修葺應在1618年,第二次修葺在1768年,於1801年[[11月至1803年11月重建。於1844年至1846年再重建。
以後尚有兩次大修葺,最近一次是於1954年。還有一次小修葺,最新的一次全面性的維修是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工程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全資負責。
至於目前教堂的規模則是在1844年改建後而成的。
澳門聖老楞佐堂堂區成立於十七世紀初葉(約1600年至1605年間)。堂內病人之痊聖母祭台及其附屬小堂則於1618年建成。
首任本堂神父其名是 (Pedro Tavares Mexia) 任職三十八年之久。
伯多祿五世劇院(葡萄牙語:Teatro de Pedro V)(通稱為崗頂劇院;另稱馬蛟戲院、崗頂波樓[1]),
是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古老劇院,為中國首所西式劇院[2]。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伯多祿五世劇院是澳門唯一的歐式劇院建築物,屬新古典主義風格、以綠色為主色並以墨綠色門窗襯托[2]。
伯多祿五世劇院高41.5米,寬22米,中式坡屋頂之屋脊高為12米,屋檐高為7.5 米崗頂劇院的。
劇院正立面為一面寬15.7 米的羅馬圓拱式門廊,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其下則是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的三個券洞。
八條倚柱均長約6米,山花及柱子上裝飾簡單。至於其側立面的牆上,連續開滿九個寬2.45 米的羅馬圓拱式落地大窗,加強屋面水平感和表現渾厚的氣度。
鄭家大屋(葡語:Casa da Cheang),澳葡時期稱文華大屋(葡語:Casa do Mandarim),
為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與盧家大屋同屬嶺南風格民宅。鄭家大屋位於澳門龍頭左巷,面對阿婆井前地。其建築融合中西特色,現已列入澳門歷史城區。
雖然身為一個思想家
不過他也太有錢了吧!!
我很膚淺的只有這樣的感覺
但建築品味極棒
雖然是經歷四代才將其建築以現在的模樣
但中西之間卻不衝突,極俱品味
於是
我的相機拍到沒電了T___T
接下來就是用IPHONE拍的了
鄭家大屋
媽閣廟
媽閣廟(粵語:ma5 gok3 miu6,「媽」變調為「馬」;葡萄牙語:Templo de A-Má或Templo Chinês da Barra),
原稱媽祖閣,主奉海神媽祖,是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現為澳門三大古剎中最古老者。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媽閣廟始建於1488年,時值明朝。當時媽閣廟門前已為澳門之海岸線,是當地及附近居住之漁民作業之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之處。廟宇背山面海,
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又稱神山第一殿)、石殿(又稱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4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便是庭院,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巉岩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
殿內四壁,雕刻著海魔神將,色彩斑斕,中央供奉天后。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
楷草篆隸,諸體俱備。觀音閣位於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菩薩。不少西洋畫家亦曾描繪了廟前繁華景象,而媽閣廟亦出現在最早一批在中國拍攝的照片。
新葡京、永利
(永利水舞秀)
(澳門旅遊塔)
原本我是想來個X漫步(61樓)的
但後來才到58樓
我就腿軟了
看到這群小朋友在透明地板上趴街超厲害的
因為身為劉大膽如我的竟然是在上面會發抖的那種
超弱的!!
澳門旅遊塔
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葡萄牙語:Centro de Convenções e Entretenimento da Torre de Macau;英語:Macau Tower Convention & Entertainment Centre)
簡稱澳門旅遊塔(港澳地區通稱澳門觀光塔、觀光塔;葡萄牙語:Torre de Macau;英語:Macau Tower)
是一座位於澳門南灣新填海區及珠江口的一個集合觀光、會展及娛樂設施於一身的建築物,是當地的著名地標之一;
也是全球獨立式觀光塔第十位的觀光塔。澳門旅遊塔於1998年興建,2001年落成及使用[1]。
*以上景點資訊來源維基百科
to be continued